详细内容

关于长江(安徽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发表时间:2022-10-11    阅读次数:4725

长江(安徽段)干流总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涉及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5个市12个县。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长江(安徽段)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浮游植物1200余种(属),浮游动物753种(属),底栖动物1008种(属),水生高等植物1000余种。流域内分布有白暨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特有物种以及“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做好长江(安徽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于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我省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以来,长江(安徽段)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序恢复,但目前长江(安徽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底数情况不清。一方面,对长江(安徽段)水生生物的族群、种类、结构、数量、空间分布等指标缺少详细调查数据,特别是自2019年启动长江十年禁捕计划以来,长江水生生物的恢复、繁衍及栖息等变动情况缺少最新数据。我们以“长江生物多样性”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相关科学论文,查询结果显示,针对长江(安徽段)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调查都是2019年以前的数据,最新一篇研究论文为2019年12月发表于《生态学报》的《长江安庆新洲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另一方面,鱼类生物之外的生物群落研究少有问津,这些生物资源,有些是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有些是水产鱼类的主要饵料,比如我省长江沿岸湿地系统的水禽、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生物群落,难以查询到相关研究资料。数据资料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部门职责不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由谁监管、如何监管,监管工作如何得到持续有效的投入和保障,目前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从与相关部门的交流情况看,一方面,生物种群保护的主管机构变动较为频繁,过去是林业部门管飞禽走兽,渔政部门管水生生物,现在又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代管,主管机构一直处于变动状态,工作成效不显著。另一方面,一些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受经费、人员、技术等因素限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比如安庆市江豚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虽然已经成立,但尚未完全正式运转。

3.专门法规缺位。专门法规缺位,也是影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我省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安徽省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安徽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关于加强长江(安徽)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有关自然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现有的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制度较为分散、未成体系,部分文件的效力位阶较低,同时,近年来我省开展长江禁捕退捕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尚未以法规的形式予以固定,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的、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

为此建议:

1.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物种群分布数据的完整性、精确性和可靠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建议以长江沿岸各县为单元,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针对鱼类、水生哺乳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等物种的组成、分布和种群数量,以及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同时,选择符合条件的样点,建立固定样线(方、点等),作为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永久观察点,进行定期观察,获得动态数据,尽快形成长江(安徽段)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为长江(安徽段)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2.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实施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基础上,依托调查数据,对现有的长江沿岸各市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进一步分级、分类,对代表性较高、保护价值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逐步建立分级、分类示范保护地,从而提高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我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由省级财政按年度统筹预算安排,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对保护效果较好的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生态补偿经费主要用于用于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巡护和监测、生态保护工程等方面,保障自然保护区工作有序有效运转,提高我省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

3.出台专门地方法规。建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修复”的内容,借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结合我省长江流域生物物种保护实际和生态修复需求,制定出台《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从地方立法的角度,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搭建一套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架构。(朱月庆   民革安庆市委会


版权所有:中共安庆市委统战部 2009-2016
地址: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6楼B区 邮编:246000 电话:0556-5346424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8号    皖ICP备110095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