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关于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问题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3-05-17    阅读次数:426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护耕地质量,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重要抓手。面对2022年历史罕见旱情,安徽省粮食总产820.02亿斤,居全国第4位,高标准农田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目标,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标准农田与现有永久基本农田不完全重叠我省一些地方,尤其是丘陵和山地占比越大的地方,永久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不重叠率越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大,建设任务重。

二是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突出。截止2022年末,我省建成高标准农田596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位居全国前列。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管护责任和管护资金落实不够,管护手段和措施较为薄弱。

三是建设成本急速攀升。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易于施工的地块逐渐减少,待建的地块多以山地、旱地为主,建设成本在亩均5000元以上

针对上述突出问题,建议:

一是科学合理调整现有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和位置。充分使用国土“三调”成果,尽快确定“三区三线”,以集中连片和易于施工的原则,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和位置,增加高标准农田与永久基本农田重叠率。

二是建立常态化管护长效机制。2035年,我省将建成高标准农田7145万亩,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管护难度逐步加大。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以“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压实各方管护责任。设立农田水利管护基金,统筹用于当地高标准农田管护难度大、需求资金较多的项目。

三是以“大食物观”合理制定高标准农田作物名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难以严格执行。一些地方多年来已形成蔬菜、棉花、油茶、水果、水产等地方农业支柱性产业,若全部改为生产粮食,对地方农业冲击较大,也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以“大食物观”为原则,及时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作物名录,适当放宽高标准农田用途管制,优先保障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等重要农产品,名录内的产物允许继续种植或养殖,名录外的品质逐步有序恢复名录内产物品种,坚决杜绝“非农化”和“非粮化”。

四是多元化筹措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逐年攀升,而中央财政补贴亩均不到1100元,资金缺口较大。通过土地流转服务等方式,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流转土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机制,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开展田块整并、“小田变大田”改革,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激发他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朱菊云 斯东林  民建安庆市委会


版权所有:中共安庆市委统战部 2009-2016
地址: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6楼B区 邮编:246000 电话:0556-5346424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8号    皖ICP备110095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