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关于农村地区学生暑期托管“落地难”问题的 分析与建议

发表时间:2023-08-21    阅读次数:3986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但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地位家庭出身的孩子而言,暑期活动的差异化会加剧教育的差异化,从而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和阶层固化。从城市和乡村学生的暑期生活来看,脱离学校教育环境后,在近2个月的暑假时间里,城市学生可以进入辅导班、兴趣班、图书馆等场所继续学习,其选择空间更大、可选性更高;而农村学生由于区域、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劣势,往往只能选择农事活动或者沉迷于网络电子产品,由此带来的学生暑期学力下滑现象在乡村学生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暑假时间的累积效应,学力下滑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更为显著。

为解决学生暑期教育问题,教育部以及地方政府就强化暑期托管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了一定措施,但农村地区的效果不尽如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政策措施的城市本位倾向,对农村地区的暑期托管服务没有具体的经费、资源支撑。比如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7月制定了《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教育资源,但这些公共文化场馆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和县城区域,再如文件中提到的“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对于缺乏开展暑期托管条件的农村地区如何创造条件、是否开展暑期托管的界定十分模糊。

我们认为,开展农村地区学生暑期托管,帮助农村学生有效利用暑假时间,有助于缩小城乡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1.托管场地方面。鉴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存量不足以及乡村学校普遍缺乏空调的现状,建议利用村委会现有的图书阅览室、党建活动室或者会议室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对于部分村委会反映的经费问题,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暑期托管实际开展情况予以一定补助,组织部门也可以采取“党建+”的形式予以活动补助。同时,建议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当地乡风民俗、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建立突出当地文化特色的基地和场所,突出乡村基础文化设施的文化和教育功能,让农村学生在课后生活中也能增长学识、学有所获。

2.教育人员方面。建议引导发挥返乡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服务社会的热情,组建大学生支教团队,并与当地学校联合开展暑期夏令营,既能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又能弥补偏远农村地区教师不足的现状,还能丰富农村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其视野,这是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暑期托管“落地难”的一项可行性措施。

3.课程设计方面。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暑期托管服务应集作业辅导、课程知识、兴趣培养、安全教育、立志教育、素质活动于一体。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返乡大学生具备不同的特长和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开展综合素质学习活动。比如辅导暑期作业能提升学生阅读、计算、科学、书写等方面的知识力;开设兴趣课程可以培养农村学生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力;组织体育活动项目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农村学生的体育力;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和爱国主题教育,提高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德育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能弥补农村学生假期生活的短板,为其度过一个更高质量的假期。

4.政策支持方面。一方面,农村地区对于暑期托管的需求较为强烈,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地区暑期托管又面临着政策规定模糊,主体不清、收费规定不明确等困难。建议教育部门应完善农村地区暑期托管教育的服务政策,对原则性问题作出规定;县级政府对基础设施匮乏和教育资源不足地区如何开展暑期托管教育服务要制定具体细则,成立暑期托管服务领导小组,确保暑期托管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各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妇联、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和机构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为参与暑期托管的大学生群体提供物资和交通方面的支持,共同促进农村地区的暑期托管落地。(朱月庆  民革安庆市委会)


版权所有:中共安庆市委统战部 2009-2016
地址: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6楼B区 邮编:246000 电话:0556-5346424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8号    皖ICP备110095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