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关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表时间:2019-07-25    阅读次数:4084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当前我国已充分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市、县(市)、乡(镇)、村(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作用的发挥也日见成效,直接服务于最基层农民的乡镇及村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乡村综合文化站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据来自基层的调研反映,其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功能和作用较为薄弱,有待加强和提升。

一、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乡镇普遍建综合文化站,但基本没有专职工作人员。随着党委政府的重视、各级财政的加大投入,乡镇文综合文化站硬件建设在不断完善,一般的乡镇文化站都设有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配备有电脑、音像、图书、资料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器材和设施,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每年10万元。文化站工作的专职人员,虽然规模大一点的乡镇定编3人,小一点的乡镇定编2人,但其主要从事的是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文化工作反倒成了副业,要抽一点时间才能去做。

村级也已建成综合文化站,但基本不提供服务形同虚设。随着脱贫攻坚、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每个中心村早已经完成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服务室建设,现在正在逐村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从安徽的情况看,除了2018年以前建的省级(示范)中心配有一名文化协管员外(公益性岗位每月补贴600元,如安徽宿松县陈汉乡13个行政村只有广福村一个村配备),其余的村没有管理人员,已经建好的两室或者文化服务中心形同虚设(村级没有定编,也无力承担人员补贴),长期不能开展活动。

镇村均缺乏文化专业人才,难以开展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一方面,近几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大都招录的是其他专业的,没有文化专业技能,平时从事的也主要是行政工作,开展文化工作,无论从时间和能力上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农村的则以老人和孩子为主,研究开发出适用于当前农村这些特定群体需求的新型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方式,虽至关重要但基本缺乏,以至于十九大提出的“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落到实处。

二、关于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结合当前农村特点,研判新型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适用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以农业生产需求为中心加以开展,如农技知识普及推广、农产品营销等,改革开放以来,青壮年农民大量离开乡土,留守农村则以老幼为主,客观上,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转移到了祖辈身上,祖辈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和教育理念的千差万别,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村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因此,在新形势下除了一些传统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外,文化部门应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农村特点,研判出适用于当前农村的新型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如乡镇文化站可与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开展合作,常态化开办“家长学校”、科学家教、“家风建设”等系列文化专题教育,举办“亲子运动会”、“读书会”、“才艺展示会”等为留守老人和孩子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落实人财物基本要求,保障乡村综合文化站有效运行

没有人肯定就没事,有了人才能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必须确保有一名工作人员专门从事文化工作,保证文化站能正常免费开放;每个村文化站至少(可借鉴2017年省级模式)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的文化协管员,专门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省、市、县、乡每年均应该组织从业人员一方面进行国家文化方针政策的辅导学习,交流各地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农村群众需求开发新文化项目。村级文化协管员的使用,应交由乡镇综合文化站招聘使用,接受同级党委、政府监管考核。公益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虽有文化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但也离不开一定资金的支持,因此基层文化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文化活动计划及资金预算方案,包括村级文化站也应该制度化预算安排年度活动经费,报请政府安排必要的财政专项预算,同时预留部分备用资金,灵活用于新增活动项目开支,逐步建立起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保障激励机制。

三、以政府为主导,倡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

我国幅员辽阔,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不平衡,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上的资金投入能力自然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基层文化站(馆),财政补差的现状更是“难为无米之炊”。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差异性政策,在政府主导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中来,以法律法规为框架,解除束缚,签订合同,在政策引领、场地租用、信息共享、设备使用、人员培训等诸多方面为民企提供必要协助,同时明确企业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上所应承担的必要责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所产生的收益,基层文化部门应建立基金台账,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将其收益专门用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既可弥补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资金不足的短板,又能在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激发一批文化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执笔人:安庆市政协副主席、安庆民进主委洪爱敏

安庆一中教师  陈斌                 )


版权所有:中共安庆市委统战部 2009-2016
地址:安庆市东部新城综合写字楼6楼B区 邮编:246000 电话:0556-5346424
技术支持:安庆热线
皖公网安备 34081102000048号    皖ICP备11009532号-1